筑梦
——思明法院公民司法体验基地诞生记
半个月亮爬上来,悄悄地为日光岩披上一袭银色外衣。涛声鼓浪,月光盈海,琴岛夜曲奏响梦的乐章。
轮渡码头上,一对夫妻拉着孩子的手,等那夜班的渡轮,孩子回望着,依依不舍;咖啡馆也要打烊了,一群年轻人不得不结束了海阔天空的畅谈,意犹未尽;家庭旅馆前,毕业旅行的学生们结伴归来,比对着各自手中那盖满印章的本子,流连忘返……这是七月的鼓浪屿之夜。熙熙攘攘的鼓浪屿终于重回静谧,海浪轻抚沙滩,涛声伴人入眠,梦正要发生。
而此刻,泉州路31号的鼓浪屿法庭内却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思明法院人还在不休不眠地努力着,为的是让这个如隐士般“大隐隐于市”的老法庭华丽转身,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她的第一批访客。
这场华丽转身,肇端于老法庭内的一场讨论。
“闻名世界的海上花园,中国最美的城区,温馨浪漫的文艺琴岛——鼓浪屿的魅力如此令人向往,法庭的地理位置如此得天独厚,我们要善用这些优势,延伸法庭的功能,让它发挥更多作用。”张嵘发起了这场讨论。
“鼓浪屿每年要迎来上千万游客,这是极大的优势。法庭如果改造成面向社会公众的窗口,普法的效果是要呈几何倍数增长的!”李辉东说。
“司法机关通常给人的是严肃、庄重的印象,和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。怎么让法庭接地气,让游客和市民有亲近感,让群众喜欢来参观?这不容易啊。” 江玉华说。
“就是因为公众对法院还比较陌生,对司法不够了解,我们才更要开门迎客,想办法让公众亲近司法!”林鸿说道。
“想法好是好,但我们的法庭要拿什么来吸引大家?”杨丽芬提出了问题。
“是啊,群众对普法宣教已经司空见惯了。游客们更是都行色匆匆,想让他们停下脚、走进来,一般的套路可行不通。”彭朝辉说。
“我们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普法模式,让公民走进真实法庭,自己亲身体验司法!”曾臻提出了“公民司法体验基地”这一想法。
体验司法,一个全新的概念就这样被提出。经过反复论证,思明法院人最终将“公民司法体验基地”确定为鼓浪屿法庭的改造目标。
前所未有的理念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如何实现“司法”被“体验”,如何让群众透过体验亲近司法,如何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展现人民法院的新风新貌,都是横在思法人面前的一道道坎。创新的过程如同开垦园地,需要破开全新领域的坚硬地表,将梦想的铁犁嵌入现实的土壤,拓荒牛的勇气和耕耘者的坚持缺一不可。
勇气和坚持源自梦想——法治天下,每一个法律人的梦想。但法治梦想并非法律人专有,它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景,它是支撑起美丽中国梦的厚重基石。我们也知道,法律还未成为所有人的信仰,甚至缺乏应有的权威公信。但我们相信,每一个向往更好明天的人心中都藏着一颗法治的种子,等待着被唤醒、被灌溉。于是,我们决定开垦一方园地,耕耘法治的土壤,张开双手期待着梦想的种子落地生根。
现实中,我们有的只是一座静默在琴岛一隅的小小的老旧法庭。为了让梦想照进现实,思法人全力以赴,横渡鹭江两岸,再徒步琴岛巷弄,都成家常便饭。在渡轮上,熙攘的游客形形色色,置身其中的我们试着以他们的角度设想什么样的“司法体验”会为其所爱。在微信群中,我们随时随地记录下灵光闪现的点子,讨论着该向公众传达什么样的理念,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司法。在法庭里,我们绞尽脑汁“螺蛳壳里摆道场”,费劲心思让小小的法庭能够“五脏俱全”……就这样,一个个点子应运而生——有人说:“司法审判得亲身体验才够吸引人。”于是,有了“万象法庭”:通过人像捕捉和虚拟成像技术,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今中外不同的审判场景。有人说:“中国传统法文化应得到传承。”于是,我们通过“法制先贤”和“法的器物”展现悠久深厚的中华法文化。有人说:“厦门及鼓浪屿的本土特色难道不该是重头戏?”于是,有了“西法东渐”述说近代史上的“会审公堂”,有了“鼓浪颂法”、“琴岛观廉”展现厦门法院风采……在思法人的不懈努力下,“基地”一砖一瓦地建了起来,雏形初现。于是,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——开启梦想乐园的前夜,思法人为推出一个完美的“基地”,焚膏继晷地做着最后冲刺的火热场面。当一切准备妥当,思法人踏上了子夜离岛的轮渡,望着睡梦中的琴岛,满心期待着“基地”的首次亮相。
夜未央,梦正启。
后来,我们看见了小法官们穿着法袍、敲响法槌时的神气模样,我们看见了参观者体验古今中外审判场景后啧啧称奇的惊叹表情,我们看见了法学生主演的穿越古今、演绎司法变迁的法律情景剧,我们看见了台湾地区大法官在追忆中华法文化时闪现出共鸣的眼神。我们真切地感受到,公民司法体验基地正传递着越来越强大的司法正能量,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体验之旅中对司法多了些亲近、多了些理解、多了些信任。这方园地正在唤醒更多的人们心中法治梦想的种子,生根发芽,长成参天大树,一株株、一棵棵,撑起梦想的苍穹。
(鼓浪屿法庭 吴宇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