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人民陪审 > 媒体报道
陪审员话陪审
【 发布时间:2007-12-28 】【字体

2005-07-18 《人民法院报》
本报记者 郑金雄 本报通讯员 白良德 刘 宏
 7月7日,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法院召开人民陪审员座谈会。从今年5月8日人民陪审员正式上岗,到现在已有整整2个月时间,陪审员制度进行得是否顺利?陪审员们在庭上“断案”有何体会?对法院审判工作有何建议?该院召开这个座谈会,请陪审员们交流经验畅谈感受。
  记者注意到,不少陪审员手中都有一个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自己参加陪审工作的每个过程。一位陪审员的笔记本上还贴着起诉书、答辩状复印件。来自厦门广播电台的陪审员周本力手中还带着一本法律书籍,随时抽空阅读。
自豪:我的意见被合议庭采纳了
  法官对陪审员权力的充分尊重,是所有参加过审理工作的陪审员们颇感自豪的一点。不少陪审员说,在合议庭中,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也时有出现,陪审员的意见在此时就显得非常重要。
  陪审员林东云至今已参加了3起案件的审理。在一起刑事案件合议的过程中,对于一条证据是否充分的问题,审判长和另一名法官的意见相左。林东云是学法律出身,她在庭审前做了充足的准备,依据自己的判断,她作出证据不充分的意见。她的这一意见得到了合议庭的采纳。
  人民陪审员王芳说,参加几次案件审理后,她的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。“法官的公正审理和断案水平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法官在法庭上非常敏锐,能一下子抓住案件要点。从我参与的这些案件的审判情况看,我可以负责任地说,审判没有什么暗箱操作,没有为了个人利益而故意枉法的,判决是公正的。
烦恼:非专业人士断案还是有难度
  对于如何更好地发挥陪审员的专业优势?陪审员蔡添寿提出了一个建议。他说,是否可以把陪审员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2至3个小组,例如:社会工作者、专业技术人员两大类。碰到一些特殊案件,可以有选择地在小组中随机抽取,这样既可以体现公正透明,又可以发挥陪审员的特长。
  陪审员林东云现任诉讼法讲师,她说,现行的陪审员制度是一项非常好的制度,但如何让这一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,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完善。在第一次参加合议时,法官让她第一个发言。虽然在此之前她已做了不少准备,但要对一些具体案件的量刑作出判断,对于她来说感觉有难度。毕竟,我国法制发展速度快,新法规层出不穷,陪审员要参加审理案件的类型不确定,就要求他们全面地了解所有法律条文甚至量刑标准。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,要求可能高了些。
建议:让陪审员都有机会参审
  据了解,在思明法院前两个月中,共有79人次参加了案件审理。厦门市法院在挑选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时,采取电脑随机抽取的办法。此举是为了保证陪审员制度能公正、透明地实行,但也产生了新问题:在思明区30个陪审员中,被抽到次数最多的陪审员已参加了9个案件的审理,目前还有5人没有被抽到。
  陪审员们发现,参加案件审理是一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。对于一些有本职工作的人来说,要兼顾两头,确实有一些困难。陪审员们提出,是否可以在软件设计方面做些改进,让每个人参加审理案件的机会均等。